首页 >  资讯 >  >  正文

大学校门多开一尺又何妨

2023-08-05 02:00:35 来源:东方资讯


(资料图)

大学校门多开一尺又何妨

□特约评论员高存玲 近日,“大学校门开放”再次成为网友热议话题。尽管清华、北大等高校推出入校预约通道,但有网友表示提前7天都预约不上。更有甚者,有“黄牛”推出“有偿预约”服务,兜售大学入校“门票”。其根本原因在于供需不平衡。很多家长选择在寒暑假带孩子外出增长见闻,到知名高校走走逛逛是旅行的重头戏。高校提供的入校名额无法满足参观需求,造成了预约名额挤兑和“有偿预约”,这对高等学府的社会声誉无疑是不利的。

开放,本应是大学天然的态度。疫情之前,很多大学都可以随意进出,人们徜徉在校园里接受文化浸润,感受书香味道。笔者十多年前任职报纸编辑时,深感知识匮乏和能力不足,就去旁听了青岛大学新闻学专业陈同云老师的《新闻编辑》课。今年以来,大学校门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式的开放,归根到底是因疫情封校的惯性思维在作祟。

开放校门无疑会增加管理成本,还存在一定的秩序和安全隐患。然而,打开校门无论是对社会公众还是对大学自身都有莫大益处,大学值得为此付出一些成本。大学以开放、包容的姿态面对社会,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更大发挥。推进学校资源开放共享,我们一直在路上。例如,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曾联合出台《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》,让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惠及更多周边居民;近年来不断建设的大学慕课系统将上万门课程搬上互联网,让无数人接受了知识的熏陶。开放校门,也是大学和社会交往沟通的有效方式,能增加大学的影响力。开放校门,无疑是最好的招生宣传。

当然,开放大学要以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活动为前提,很多大学担心过度开放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。然而,如果所有高校都能恢复到疫情前的开放姿态,入校参观的供求关系就会发生改变,开放校门带来的过度挤兑就能得到有效缓解。不仅如此,大学还可以采取一些个性化的开放政策,如实名制入校、分时段开放、限制逗留时长等,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减少开放校门造成的影响。

标签: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上一篇:前后贯穿式尾灯+大掀背尾门 长安启源A07要和谁掰手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