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QMG青岛广电·回澜听涛·6月18日讯】
(相关资料图)
等客来,不如引客来!以“茶”会友,遇见年轻、时尚、活力、奋进的李沧。
6月16日-18日,“李沧时尚生活焕新季”夏季版块活动的重头戏——第十三届茶文化节,在青岛最宜人的初夏启幕迎客。3天时间,围绕“品茶”“斗茶”“礼茶”三个核心展开多元活动,让更多市民、游客近距离感受青岛茶香文化,共品茶香茶韵。
烟火人间,饮茶得闲。
作为茶文化节主办方,李沧已坚持运营茶文化IP十三年有余。与往年相比,尽得文旅强势复苏助力的文化节此番增添了很多“茶+”活动。
专属吉祥物茶仔是亮点之一。从活动形象设计,到营造节庆氛围,再到提高互动性、增强IP传播效能,吉祥物可谓文化节运营日趋成熟完善的重要标志;
文化体验区是亮点之二。茶道文化体验、书墨韵书法体验、品茗体验、画艺手工体验,与“茶”强相关的互动场景皆在“体验”二字上下足了功夫。而这也正是青岛提升城市旅游品质的题中之义:“观光打卡”正朝向“休闲度假”加速转型,“沉浸式体验”理念已深入人心;
线上直播是亮点之三。扩内需、促消费“快马加鞭”,文旅商也随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态势双向融合。文化节是索引,借“618”消费节之势进一步拓宽茶叶销售渠道,是李沧做优营商环境的又一处巧思。
6月17日当天举办的“万象香茗”斗茶大赛,即是为契合网络传播特性的独特创新。这项生于唐、兴于宋的古老茶艺不仅重现了茶文化之雅趣——竞出“茶王”,更为茶商们提供了一个全领域、多视角的互动交流平台,彰显不同茶城的品类风韵。
不过初来青岛的人不免疑惑,有道是“青岛有好茶、采自深山里”。李沧虽处青岛地理中心枢纽,也产茶吗?售茶吗?何以在这里办“茶”相关的文化节?
这要从六十余年前说起。
以茶为媒,创新“茶文旅”
青岛有好茶,江北多名士。每每说到青岛茶叶,李沧难免有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遗憾。
唐代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中说: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。”因气候湿润多雨、适宜茶树生长,南方的茶叶往往品种丰富,而北方失之多旱,少有名品。
上世纪50年代,“南茶北引”工程拉开序幕——即将原产南方的茶树向北方引种。彼时,青岛、日照和临沂等地被选作了“南茶北引”的试点。如今,“南茶北引”的石碑就落在李沧区百果山内。
换言之,如今闻名遐迩的崂山茶,其发端也是始自位于李沧区的崂山余脉百果山上。赏如画的茶园梯田,遂忘尘俗心。
茶,是文化属性极强的产业,同时也兼备自带流量的“网红体质”。尤其是近年来国潮复兴、网络Z世代新生群体崛起,“赏茶”“品茗”成了沉浸式体验文旅的重要新型场景。但没有根的流量,终究留不住。挖掘茶文化IP价值,文化依然是魂,且这样魂在李沧有“根”。
十三年来,李沧就是围绕着这样的“魂”与“根”默默地做着厚积薄发的铺垫。
为什么做“文化节”?
从本质上说,作为文化活动的文化节,需要某种社区精神。这不仅是兴趣和感情的一致,更是公共场合中集体自我的展现。这种超越个人的精神,在大都市中少之又少却为年轻人趋之若鹜。
李沧区是青岛新增人口重要的承载区,也是“青”含量较高的主城区。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,区内常住人口增加22.5万人、增长达43.9%,分列青岛十区市的第3位和第2位。这样的人居优势,为释放文旅消费潜能带来了更多想象,文化节无疑是最好的“流量端口”。
“黄金叶”,做好提振消费关键一答
文化属性外,“茶”还带有很强的经济属性,是名副其实的“黄金叶”。
作为茶叶大国,茶行业是中国农业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。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,茶消费市场不断延展壮大。据艾媒咨询分析数据,2022年,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估值为998亿美元,比排名第二至第七的国家市场规模加起来还要多。
聚焦于北方茶叶市场,“生产”与“消费”两端,青岛均占一席之地。
世人皆知,崂山茶素有“江北第一名茶”之誉。崂山四季分明、雨雾充沛,得天独厚的环境下成就了崂山茶“叶片厚、豌豆香、滋味浓、耐冲泡”的独特品质。
但世人不知的是,青岛李沧区是山东半岛时间最早、规模最大、门类最全的茶叶集散地。
李沧茶叶商贸史,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开埠的河底大集。80年代,南方茶商为李沧带来了茶香茶艺;90年代,这里建成第一个茶叶批发市场。
如今,李沧依托青岛天福祥茗茶广场、青岛天都锦茶文化城、青岛兴邦茶城、青岛东李茶城、青岛利客来茶叶市场等茶叶市场,不断繁荣茶叶商贸,已成为北方三大茶叶市场之一,汇聚国内所有茶产区的各种名茶,专业度位列全国前五名。
细察产业生态,李沧更是集聚各类茶叶经销商5000多家,年销售各类茶叶5000余吨,销售额超过20亿;整体销售量约占全市份额的七成以上。
值得关注的是,本次茶文化节,李沧借“618消费节”叠加“父亲节”之机,引入直播、深度试水“茶+互联网+新零售”的模式。
提及消费,业内常云“得年轻人者得天下”。传统茶商同样能够以“新”面貌跻身大众视野,惊艳年轻消费者。“网+”,是茶商求“新”拓销路必须要做的转型,而茶文化节只是一个开始。
见微知著,“灵芽”背后的李沧逻辑
城市出圈,路不同、理相近。最核心的路数即是秀“内涵”,给人一个前来打卡的理由。
客观来说,滨海城市,李沧深居腹心。这意味着区域内可堪利用的黄金海岸线不比前海一线,也意味着李沧必须依托自身区位特色和禀赋深入挖掘文旅资源。从抢步争春的梅花节,到孟夏闲时的茶文化节,无疑都贯穿了李沧这份将细节做实、做巧的解题思路。
事实上,无论是“梅花”还是“茶”,能成名、成势绝非一蹴而就。这种根植于文化意象的IP,也兼具文化的“慢热”属性。要做好升华延展,需要耐心和时间。而一旦积累起足够的底蕴,花“香”、茶“香”亦是余韵不绝,可牵引源源不断的流量。
耐心之外,“黄金叶”背后更见李沧的细心。
商会,是衡量地方经济开放、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,李沧茶叶商会就是这样在李沧区活力充沛的商业氛围中应运而生。为反哺区域经济发展,茶商会将在今年启动“李沧区茶业商会茶文化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”项目建设,打造一个集茶叶仓储、茶文化培训、茶叶博物馆、新媒体平台、人才培养和输出等茶文化综合服务平台,促进李沧区茶经济健康发展。
市场有效的同时,政府也在积极有为。
以本次茶文化节为例,节会在推广传播茶文化的同时,既推介销售李沧茶,又推动赋能李沧茶人。为助力茶企发展,李沧区联合金融机构为茶企进行精准滴灌——根据市场管理方的推荐,茶商可以根据营业收入直接核算授信额度,获得一年期、先期后本的无抵押纯信用贷款,最高可达100万。
民企,是经济发展里最为基础也作为关键的“微循环”。这些“毛细血管”有没有韧性和活力,直接关乎稳预期、强信心。金融精准赋能无疑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力举,也是李沧区深化作风能力提升的真实写照。
茶、咖啡和可可,只有茶征服了世界。如今,李沧也借茶征服着四方宾客的味蕾和眷恋青岛的心。让优质茶商愿意“来李沧”,让优质茶叶走出李沧“赢满仓”,擦亮“江北茶都”新名片,李沧全力以赴。
标签: